2020年,赣州金融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,坚守金融本源,服务实体经济、防控金融风险、深化金融改革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工作、全面落实“六保”任务,为赣州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撑。
畅通渠道 “贷”动企业发展活力
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一路相伴。2020年,我市金融系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主动作为,提升金融服务质效,增强金融帮扶力度,为全市经济稳步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。
——全面传导金融政策。我市全面梳理金融政策,编印疫情防控创新信贷产品推广手册,并通过发函、座谈、建立融资信息微信群等形式,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政策传导、信息通报机制,全面畅通产融信贷对接渠道。2020年,市级层面组织召开了5场金融政策、金融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;编发《赣州市普惠金融政策汇编》《赣州市普惠金融产品宣传手册》;在赣南日报、赣州广播电视台、赣州金融网等发布金融政策、产品相关报道300余篇。
——努力争取货币信贷支持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我市金融系统抢抓政策窗口期,积极争取上级支持,加快推动各项金融政策精准落地。其中,争取省级银行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资金17.19亿元,向14户重点企业发放专项贷款6.36亿元,加权利率2.97%,办理再贴现4.3亿元;发放“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”贷款35.57亿元;通过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,向2681户小微企业发放普惠贷款35.14亿元,加权利率4.41%,向101户小微企业办理再贴现8亿元。支持12757户企业延期还本109.91亿元,支持2880户企业延期付息7738万元。
——创新开设“金融产品地摊”。2020年,我市创新举办“金融产品地摊(普惠金融服务中心)”活动,探索出“五区、四定、三发挥、双对接、一目标”的“54321”金融产品地摊新模式,常态化推动纾困惠企金融政策直达企业,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、融资慢问题。与此同时,我市还积极引导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在江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注册,注册数达55.88万户,注册率96.99%,注册户数和注册率居全省第一;线上申请贷款企业3.024万户,获得贷款授信企业2.194万户,申贷满足率达72.55%。
——积极组织产融对接。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后,我市政府部门主动担当作为,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了“第六届全省金融机构支持赣州经济发展产融对接”、中银“投贷直通车”、首届“全省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现场推进会”等政银企对接活动。其中产融对接活动现场签约项目90个,金额319.65亿元,完成授信287.81亿元,授信率90.04%;中银“投贷直通车”活动签约企业45户,达成贷款投资意向6.93亿元,5户企业获得贷款1.96亿元。开展“四单融合”服务开放型经济活动,提供20亿元普惠信贷,支持出口企业40户。
……
真金白银“贷”动企业发展。新冠肺炎疫情挡不住金融系统服务经济发展的步伐,2020年,我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依然保持高位增长,新增贷款达940亿元,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9.49%。
锐意进取 金融服务能力增强
金融活,经济活。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,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,是全市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努力夯实直接融资基础。我市通过压荐推进企业上市挂牌,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,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,形成了包括场外、场内市场的分层有序、品种齐全、功能互补、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。2020年,企业上市取得历史性突破,全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,过会2家,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。现有在审企业1家,辅导备案企业7家。孚能科技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。6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首发和定向增发股票融资75.26亿元,为历年之最。10家企业股权融资7.98亿元,债券融资302.06亿元,债券发行县域覆盖率达75%。
双向发力推进险资运用。一年来,我市通过多点推进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、创设“复工复产疫控综合保险”、推动“保险+期货”试点扩面、创新“投资+保险+销售”模式等形式,保险负债和资产业务亮点频现。2020年,为农户及农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价格风险保障12350万元,为2096家制造企业提供风险保障6.29亿元。定南县、兴国县、于都县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成功落地,其中于都县实现全国首个养殖类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全覆盖,累计保费约565.75万元,惠及约8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。推动落实信丰县(大棚蔬菜、脐橙产业)、于都县(大棚蔬菜)与太平洋财险达成20亿元险资项目。同时,险资运用也获得较大突破。太平保险向市旅投集团提供10亿元险资,长江养老向市发投集团提供9.91亿元险资,平安保险向赣州经开区提供28亿元险资项目获批。长江养老30亿元棚户区改造项目保债计划是全省获批额度最大的“险资入赣”项目。
全面增强地方金融补位能力。一年来,我市不断强化地方金融实力,地方金融组织服务实体经济手段更加丰富,融资担保倍数持续放大,资产管理业务取得明显成效,融资租赁资产规模显著增加。2020年,全市融资租赁资产总额62亿元;商业保理公司发放保理融资款本金1.02亿元;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放贷9507笔、13.31亿元,贷款余额21.14亿元;全市新发生融资担保业务1754笔、97.72亿元,在保余额达154.6亿元,同比增长69.31%,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达3.75倍。2020年疫情期间,我市出台《关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的措施》,引导担保机构通过放宽担保条件、优惠担保费用等9个方面给予支持。全年为企业减免担保费7295万元,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。全市20只倒贷基金总规模13.2亿元,累计向6682户企业提供363.87亿元还贷周转支持。
金融和实体经济互促共进,进一步促进了我市金融机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。至2020年底,全市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88家,实现了城商行、农商行、村镇银行、证券营业部等机构县域全覆盖。
创新思路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
“没想到纳税数据也能成为贷款的依据,有了这100万元的‘纳税e贷’,我就可以扩大接单量了!”近日,寻乌县一家物流公司负责人感慨道,资金占用多、有效抵押物少是物流行业的特点,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依靠股东出资和自有资金,从银行融资扩大经营规模的计划迟迟未能实施。
“纳税e贷”的推出,是我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研发,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,依托企业纳税流水大数据,根据企业纳税情况和信用评级确定授信额度,实现涉税小微信贷业务线上申请、线上审批、线上放款,解决了缺少传统抵押物的企业扩大经营的资金难题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两年,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相继推出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就达100多个。
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人民生活为本,就必须做好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。一年来,我市积极“北上”对接争取政策支持,成功获批创建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。积极争取省地方金融监管局、人民银行南昌中支、江西银保监局等部门出台《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若干措施的通知》等政策。同时,我市加强“南下”融入粤港澳大湾区,赴深圳、广州与平安集团、招商银行、前海股交等企业建立合作机制。上交所在我市设立资本市场服务基地,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拥有上交所、深交所服务平台的设区市。
金融稳,经济稳。一年来,我市高度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,维护区域金融安全,坚持底线思维,防患于未然。
一方面,不断建立健全各类金融风险监测、预警响应等机制,从制度上筑牢金融安全的篱笆。另一方面,全力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,维护金融市场稳定。2020年,我市共开展“七进”宣传教育活动2.1万场,宣传人群达65.97万人次;市防范金融风险公益宣讲团开展专家宣讲56场、发表网评31条、志愿先锋宣传18场。全市防范处置非法集资“亮剑行动”经验在全省推广。非法集资新发案件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。涉案资金网络查冻平台和金融协查平台成功运行。
展望“十四五”,奋进新征程。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历史交汇点,赣州金融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全力提升“三大战略”“六大主攻方向”和“1+5+N”产业集群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。以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,以党建为引领、以发展为主线、以创新为动力,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,按照“五个作表率”“五个带头”的要求,持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、聚力,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州篇章贡献金融力量。